乏善可陈的「声生不息 · 宝岛季」

第十放映室   2023-05-06 14:24:40

不夸张地说,我的五一假期几乎有半个朋友圈都在音乐节现场。

有就近在长三角地区耍的,也有乘着硬座奔赴烟台迷笛摇旗呐喊的摇滚民工。


(资料图)

看来这两三年是真的都给憋坏了。

即使票价个个涨到离谱,也不见得能阻拦到大伙甘愿掉进文化陷阱的决心。

氛围好坏不谈,阵容确实可观。

单说南京咪豆十周年庆,卖的最快让人有些意外的应该是堪称台团大聚会的第三天。

除了以吴青峰带头的鱼丁糸 ( 曾以苏打绿团名活动后陷入版权纠纷 ) 阔别大陆许久后首唱外,还请到了其余几支台湾当下的知名乐团来宁演出,是吸引不少乐迷朋友跋山涉水专程过来听他们现场的重要因素。(其余的内地歌手和乐队在对比之下都是各大音乐节常客了,相对而言见面不难)

我特别留意到了主办方在官宣演出阵容时对这几支乐团的介绍:

海峡之风,台团盛宴。

实乃名不虚传。

而看到这个标语,不由地令我联想到了明确以 " 海峡之风 " 为噱头、播了也有几个月却始终没能掀起多大浪花低开低走的音乐综艺《声生不息 · 宝岛季》

上一季的《港乐季》前前后后大致都有看一些。

虽说节目质量也不算顶尖,但也至少在音乐软件里也红心了几首单曲循环,其中起码也有几首曾鲜有人知的粤语歌被传唱开了。

可一年后的《宝岛季》,很遗憾,既没有一鸣惊人的表演,也没有改编后脍炙人口的曲目。

" 难听 " 这一热搜倒是频频出现,还是和以往那些大众所公认的实力唱将相挂钩。

按理说,由于没有语言的先天屏障,台湾流行乐要比粤语歌更耳熟能详、更有跨越地理距离的亲和力,大众的接受度也应更高一点。

某种程度上,台湾流行乐占据着华语乐坛千禧年前后的大半个江山。

当节目里再次响起那些成长记忆里的熟悉旋律时,我们曾经扯着有线耳机听 mp3、收集各种盗版唱片和迷恋台偶的画面仿佛也如影随形。

可这些种种涌上心头的思绪更多是来自于节目之外,与节目本身无关。

《宝岛季》属于是不难看也不好看的那类音乐综艺。

正如豆瓣目前维持的 7.1,不上不下的分数。

总体而言是中规中矩不痛不痒的,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

可与其说集中精神对着芒果台盯两个小时,还不如听丁太升每周评最佳和最差来得有趣。

先谈谈节目组的制作。

舞美精良,质感到位是不可否认的。

尤其像 360 度环绕这样对标演唱会的多面舞台相当罕见。

文案策划也很别出心裁。

光看海报就能感受到编导们的用心乃至费心。

特意以黑胶唱片的形式连接海峡两岸,湾湾的地图上还加上了耐人寻味的中药 " 当归 "。

此中的寓意无需赘述。

像开头的这句宣传语写的也真是深得人心。

" 我们都知道,歌声响起的那刻,海峡会变窄,陆地和岛屿会变宽。"

让人急切地盼得国泰民安并分分钟想得到音乐的洗礼。

而有着主题先行的宏大使命,也就注定了《宝岛季》比起《港乐季》更为错综复杂。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它是有文化底蕴和音乐水准在的,但并非由音乐性主导

其他层面的意义远超越于纯粹的音乐意义。

它承担的更多的是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任务(也不只是文化艺术领域)。

不免有太多的避讳与禁忌使之想尽情表达变得束手束脚。

所以在 " 梳理台湾特色中华音乐编年史 " 时也很难淋漓尽致。

那些在我们青春里摇曳过身影的对岸歌手只要存在立场方面的模糊问题,那就必然不能出现在先导片的正面镜头中。

S.H.E 无 H

长久以来金曲奖都是关注台湾音乐动态更替的最好管道。(也是华语乐坛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奖项)

可自出现不当言论之后,真是苦了要打满全屏马赛克的后期。

而对于抹去一些优秀歌手的痕迹,也只能表示无比遗憾。

能理解芒果台的骑虎难下

有敢做这样企划的野心,但能力有限。

不过从中流露的人文意识是强烈并令人感到舒适的。

每每与海峡那头连线互动,也都有 " 入乡随俗 " 模仿台湾古早综艺做采访还有标准的撒娇味台湾腔旁白。

机车之点也正在于此,有关台湾风土人情的宣传片的可看性是高于正片的。

说《声生不息 · 宝岛季》乏善可陈,它真不冤。

最大的骂声出自毫无惊喜的歌星阵容。

倒不必纠结于有没有原先网传的某某或者某某某。

毕竟,每个人的台湾流行音乐库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宝藏歌手,众口难调。

但节目播到现在快到尾声了也没有重量级的台湾常驻歌手,实为憾事。

像同台竞演湾湾这咖位最大的张信哲虽说是名副其实的情歌王子,有实力有地位有国民度,但比起《港乐季》里林子祥、叶倩文的分量还是差点意思。近期有天后莫文蔚加盟,可即使她是首位获得台湾金曲奖的香港女艺人,但在宝岛音乐频道显而易见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和话题性

嗓子保护得很好但太久没上舞台表现力不够洒脱,经典的莫氏情歌《忽然之间》里突兀地加入卡农也是迷之编曲。

节目组在台湾分会场请来了赵传、齐豫、万芳等歌坛前辈,但不过只是一期过眼云烟的飞行嘉宾,何况给他们挑的歌还是压箱底唱遍了的老歌。其余像杨宗纬和张韶涵等大陆观众太熟悉不过的湾湾歌手,暂且不提光临多次芒果台音综(易消耗新鲜感),本次节目里二人合唱次数实在太多但并不搭。

这也是《宝岛季》一大令人摸不着头脑之处,唯爱合唱,适合独唱的却总要被硬塞合唱。

可没有耳目一新的合作,与之代替的多是互相拖累。

本来做成初舞台演唱会的形式,格局还打开了,却还是逃不过假模假式的竞技赛制,赢的队伍也不过是再合唱一首。

新声代的魏如萱、艾怡良、韦礼安、怀特等人选的不错,但可惜都没能发挥出自己的特色,没啥亮点可言。

而内地歌手阵营这块,偶有佳曲,更多的还是一言难尽。

那英在评委瘾和女团劲过了之后,又来了华语歌坛大姐大兴致带队 PK。

但那姐好歹是给人惊喜的,有打破大众对她地固有印象大胆尝试音乐创新,把口水歌都改的要高级大气得多。

这节目也让我对华晨宇有所改观,和魏如萱、怀特改编的《舞娘》别有韵味,但也属于矮子队里拔将军了。张杰嘛 ... 看得出他很努力了,但技巧大过于感情的老毛病还是存在。

其余一些选秀出身的爱豆呢,不功不过,不予置评。

像现在各大音综选歌星已经有套路模板了。

来两个歌坛老将扛把子,再找一些唱功强的,还有唱功一般但唱作能力不错的,然后再叠加几个来引流的偶像和跨界歌手。

能理解为何要这样搭配,无非是想覆盖全年龄层观众

而大多歌手除了赚通告费以外还是图个在电视机前混个脸熟。

自己都不定有作品,又怎能要求对于翻唱别人的作品负责呢。

有必要对热衷于参加音综和对音综跃跃欲试的歌手及乐队提个醒。

音乐人想恰好饭的话,选对适合自己的音综很重要。

像上一季的马赛克虽然很努力但是因为发音标准问题就遭到全网骂声,这季的夏日入侵企画和陈粒合唱《张三的歌》这么温暖经典的歌,可在主唱故作深沉的烟嗓的演绎下真的难听。

两支都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乐队,但事实证明在主唱唱功相对一般的情况下,选择适配的垂类节目出场要远远好于综合类音综当陪衬角色。(新裤子之前在周深上《歌手》时帮唱过,也是特别的不搭)说到乐队,就不由地回到开头说到的 " 台团盛宴 "。

尽管台湾曾风靡一时的唱片工业体制在新世纪后有所衰颓,流行音乐圈里冒出来的后起之秀屈指可数,但着实涌现了大批富有现实批判与人文关怀的台团。

像草东没有派对沉寂许久后突然发新歌的举动整个就撼动了我的朋友圈一时间堆满了《床》。

其余有关 deca joins、椅子乐团要大陆巡演的讯息一经官宣也是一票难求。

他们一点都不小众冷门,歌迷并不仅限于乐队圈层

此外虽然是民间传言,但不少台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万年青年旅店的影响。

两岸年轻人对未来的悲观是何其相似的。

最有标志性的莫过于来自乐队伤心欲绝《一整个世代的宿醉》中的一句歌词:

" 台北盆地最大的哀愁就是远不如华北平原唱来惆怅 "

所以我想节目组本是可以选一些活跃在海峡两岸的乐队和歌手的。(包括李荣浩作为第一个在金曲奖拿奖的内地歌手,就很有代表性和发语权)

像华晨宇翻唱台团康士坦的变化球的成名作《美好的事可不可以发生在我的身上》就挺让人惊喜的。

虽然我更偏爱于原版本,但不得不说华晨宇选曲至少是用心的。

姑且不提和他本人气质是契合的,至少这首已经是节目上少见的近五年诞生的 " 新歌 " 了

其实,《宝岛季》差把气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有没有重量级歌手压阵,而是缺乏对音乐本体的探索与创新

即使肩负着宏大重任,但音乐综艺的实质还是得老老实实回归音乐自身。

能感受到节目组的诚意,可新意有限。

每一期的选歌都是主打怀旧煽情,而这些老歌在别综艺(不只是音综)早就被轮番唱过了,还不如直接去音乐平台找 8090 年代金曲歌单。

翻唱已是各大音综不足为奇的常规标配。

但是《宝岛季》没有一首翻唱出圈也是难得一见的。

要么是平淡无奇,要么是华而不实,要么是不堪入耳。

严重怀疑张信哲杨宗纬的电音版《表白》是想去披荆斩棘

从中也体现了如果某些歌手非创作型,只会唱不会改那就很容易陷入审美疲劳的怪圈。

而且靠北啊,说是复盘台湾流行乐结果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闽南歌

也不知芒果台怎么变得保守打安全牌、不愿意冒险徒有情怀了。

看似当下没有像以前周杰伦、五月天这样引领时代音乐潮流的音乐人了,如今听众的音乐审美也更加垂直细分,各有各的观众群。

但实质上海峡两岸从来都不缺优秀的年轻歌手和独立乐队。

只是没有曝光的机会,被迫孤身走暗巷。

大热的多是《乌梅子酱》这样俗不可耐的短视频流水歌。

真正宝藏动听的却推广无门。

回想起来,这几年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音综还是《乐队的夏天》。

不提什么老艺人炒冷饭想翻红,节目组给了每位音乐人努力展现自己音乐个性的平台。

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他们都是能给人带来点惊喜的。

从中也有一批如九连真人这样生猛有野性的黑马乐队破土而出,将富有特色的客家话与摇滚乐相融合,带来了更新颖更大胆更有突破意义的歌曲。

青黄不接也许是常态。

但有总聊胜于无吧。

不必急着唱衰华语乐坛后继后人。

也不必拿大众传唱度评判一首歌的优劣。

及时有伯乐发现千里马才能转而对华语音乐生态起到正向循环的推动作用

曾经的音综是致力于发掘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优秀音乐人的。

可如今既难复《歌手》《中国好声音》这样争奇斗艳的盛景。

也难出《中国好歌曲》那样高手过招潜心于音乐创作的清流。

主流音综不敢顶着风险邀请太多大众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新人歌手(顶多一期来几个但也不会常驻),对于新生代原创歌曲的推介也变得畏手畏脚。

而前赴后继 " 假装创新 " 的垂类音综,影响力极其有限,立意好却是虚浮的。

国产音综,不破不立啊。

如此,华语乐坛才能真正的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