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之都”长沙:“五朵金花”创新锻造大国重器

上海证券报   2023-04-21 12:55:32

山河智能厂区


(资料图片)

铁建重工盾构机下线

三一重工发货场景

长沙工程机械

产业集群大事记

图为中联重科塔式起重机(张大伟制图)

4月的一天,铁建重工董事长刘飞香自豪地向上海证券报记者拿出一台盾构机模型。它就是有着京剧脸谱彩绘刀盘、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重4200吨的首台国产16米级盾构机“京华号”。

模型“微缩”着现实。就在采访间隙,记者望向窗外,高达10余米的盾构机正在铁建重工第一产业园区等待着下线,金黄色的阳光洒在它彩绘的圆形刀盘上,格外耀眼。

这些比五层楼还高的“大块头”,正是国产盾构机的“开路先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铁建黄”,也成为湖南长沙这座“工程机械之都”勋章上的一抹亮色。其和“中联极光绿”“三一红”“山河绿”“星邦蓝”一起,共同绘成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底色,朝着全球工程机械展会和各地建设工地不断铺展。

过去三十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这“五朵金花”始于微末,逐步壮大。记者在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中,穿梭于长沙各处的工业园区,也见证了一台台大国重器自此走出,寻找到我国工程机械装备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一组数据记录着这座产业高地成长的足迹:2021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三分之一,资产、收入、利润总额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

“不在中国争地位,要为中国争地位。”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言,眼下,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正瞄准数智化、电动化、国际化进行深刻转型,谋求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工程机械之都”的“五朵金花”

“湖南有着‘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但同样重要的是,当地房价等物质成本相对较低,留给制造业较好的发展土壤。”一位当地工程机械行业人士笑着说。

正是从这一沃土里,长出了长沙工程机械的“五朵金花”。2022年11月,“2022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发布,长沙除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再次上榜外,星邦智能首次上榜,位列第48位。由此,长沙成为全球第二座拥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

“过去三十年,可以说是从借款50万元为研究院谋出路,再到立足国际舞台为中国制造争地位的三十年。”一位中联重科内部人士表示。

中联重科的前身是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其最早历史可追溯至成立于1956年的建筑工程部机械施工总局设计室,被誉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发源地”。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也经历过彷徨。1985年,国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被列入第一批改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应用型研究院事业费要削减三分之二,但允许技术实行有偿转让。研究院依靠技术转让红火了几年,但科技人员热衷于短平快项目,高难度攻关课题无人问津,科研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环境,最终陷入困境。

危与机同时降临到时任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詹纯新的身上。他说:“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1992年,詹纯新带领7名技术人员开始创业,借款50万元创立了院办企业——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探索科研院所市场化之路,并在一间旧厂房里“敲敲打打”造出了第一台混凝土输送泵。技术成为发展的助推器。短短4年后,中联重科产值迅速过亿元。

同时,公司迈出了资本化脚步。2000年,中联重科实现A股上市,2007年实现整体上市;2010年,中联重科登陆港交所,成为工程机械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

同样,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三一重工逐步崛起,成为工程机械龙头企业。

1986年,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和袁金华以借来的6万元起步资金,在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一个废弃的养殖场里,建立了作坊式工厂涟源焊接材料厂。经过5年的高速发展后,“小作坊”变“大工厂”,公司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并正式更名为三一集团。

正是那几年,三一集团提出“双进”战略,即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

2003年,三一集团旗下三一重工登陆资本市场,在不到20年时间里,三一重工的年营业收入从20.88亿元一路飙升至2021年的逾千亿元;年净利润也从3.2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0亿元。2020年,三一重工共销售98705台挖掘机,占据全球挖掘机市场15%的份额。

当然,公司还有更大的“野心”。今年2月,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提出了第三次创业目标:三一集团要达到万亿市值。

这样的故事,还在长沙其他几朵“金花”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书写。

1999年,抱着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初心,在中南大学从事机械研究的何清华“下海”创业,他创办的山河智能凭借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液压静力压桩机“一炮而红”,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三驾马车”之一。铁建重工从2007年起专注开发非标、个性化、定制化的高端地下装备。而2008年创立的星邦智能,则专注开发高空作业平台。

“五朵金花”,各美其美。

成于创新,坚持创新

走进铁建重工,记者发现,一台盾构机要比5层楼还要高,却又灵活无比。盾构机往往在数十米深的地下稳稳掘进,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减小对周遭环境的扰动,还可让隧道一次成型。

然而,十几年前,我国盾构机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配套服务往往跟不上,工程建设常受掣肘。2009年起,我国盾构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工作加速推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铁建重工得以组建。从成立之初,铁建重工就定下科技创新的两条铁律:只生产填补国内和世界空白的产品;只生产市场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处于国内行业前两名的产品。

2010年,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首台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下线,并在长沙地铁2号线建设中大展身手。“一炮打响后,让原本平均售价约1.5亿元的‘洋盾构’,迅速降价30%。”刘飞香回忆道。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铁建重工从零开始,自主创新,没有图纸就自己摸索着画。科研人员相继攻破了从刀具刀盘到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各种复杂地质环境的施工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帅坤表示。

如今,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盾构机,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在铁建重工地下工程装备数字孪生系统里,一台装有各种传感器的盾构机正以每秒2000条的速度回传数据,实时显示设备运行状态。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混合现实眼镜进行远程交互作业,地下施工变得“可感可见、安全绿色”。刘飞香表示:“只有不断坚持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发展起伏与辗转中,曲折前行。历经2012年的发展高峰期后,工程机械行业于2013年进入低谷期。当时,中联重科亦面临不小的挑战与压力。

2014年,中联重科提出用极致思维做产品的理念,启动产品4.0工程。在研发激励上,中联重科想出了自己的办法——设立研发激励平台。“科研人员在研发产品的时候,就像种苹果树,只要它在市场上销售了,研发人员就有一定的分成比例。有了这样的激励机制,研发人员不仅有了充足的技术创新动力,而且十分关注技术应用于产品的实际价值。”中联重科相关人士介绍。

“技术是根,产品是本。做企业必须抓住这个根本。”詹纯新表示。据介绍,中联重科平均每10名员工中就有3人从事技术研发。三十年锚定技术创新不放松,中联重科先后主导、参与制修订500多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19项国际标准。

泵车臂架所需的高强度钢过去依靠进口,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带头人易小刚带着研发团队攻关。“第一批钢板做试验时‘扭成麻花一样’,根本没法用。”易小刚说,经过两年时间、上万组试验,最终突破了高强度钢的瓶颈。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深知制造业的不易,深知只能通过创新要效益,方能获得持续发展。”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

发挥集群合力,走向协同发展

二三十年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何以迅速壮大,并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个好的大环境、一批站稳市场的‘爆款’产品、一群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引领者,以及政府的重视支持,都是关键因素。”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袁振表示。

此前,同处长沙的各家工程机械巨头之间不乏激烈竞争。近些年来,发挥集群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2021年12月,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14家工程机械主机企业和零配套企业、机构为股东,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正式成立。

“在这个工程机械技术创新中心,几家主机企业走得更近了,开始坐在一起谈论技术。这在过去难以想象。”袁振表示,工程机械产业龙头由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

以最常见的螺栓螺帽为例,原来各家企业尺寸标准不一,这家用3厘米,另一家可能用2.8厘米。在行业协会牵线下,几家主机厂开始制定相互认可的通用标准。

此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高端液压件、主泵、底盘、发动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这些年来,通过补短板、破卡点,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突破了22项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当地加速做强产业链,提升本地配套能力。

据介绍,三一重工一方面成立了油缸、发动机、液压泵等配件企业,另一方面和外部供应链企业在研发和设计上开展协同创新。三一重工王牌产品——混凝土泵车90%的底盘,已更换为自有品牌。

来自当地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不可或缺。工程机械产业链已被纳入湖南省重点培育的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长沙市组建产业链推进工作办公室,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

据了解,这几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迅速提升,2019年本地配套率仅16.3%,目前已超22%。

数智化、电动化、国际化

4月初,记者来到中联智慧产业城已建成的土方机械园,这里每6分钟可以下线一台挖掘机。通过全面应用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备料、焊接、机加工、涂装、装配、调试等全流程制造环节已经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起,中联重科在湖南长沙湘江新区投建中联智慧产业城,一方面将其散布于长沙等地的基地集中归拢,另一方面也成为其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中联智慧产业城共布局8个灯塔工厂、300多条智能产线,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之一。除挖掘机外,这里每20分钟可下线1台混凝土泵车,每18分钟可下线1台起重机,每7.5分钟可下线一台高空作业机械。在电动化方面,截至目前,中联重科新能源产品累计已有100多款。

近几年,海外市场需求高景气,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量大幅增长。2022年,中联重科海外收入99.92亿元,同比增长72.6%;海外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至24%,同比提升了15.38个百分点。中联重科表示,2023年公司国际化发展将持续突破,预计海外业务收入将保持高速增长。

袁振表示,长沙今年将探索设立重点面向中小企业的海外服务中心、搭建二手设备出口平台、举办国际工程机械展会,助推更多企业和产品拓展市场空间。

“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第三次能源革命,当前处于超级技术窗口期,企业要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全力开展数智化、电动化、国际化转型。”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说。

对三一重工而言,目前工程机械行业面临很大的变革机遇,数智化、电动化、国际化转型将是重中之重。向文波表示:“三一并不是被动去适应电动化的要求,而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去推动整个行业电动化的升级。”

今年3月中下旬起,向文波马不停蹄前往海外参展、考察,出席多场新品发布和客户签约活动。“为开拓新市场,三一重工正进一步加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研发力度,并健全全球供应链布局和营销服务体系。”向文波说。

2022年,三一重工“三化”战略取得积极成果。国际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海外销售收入365.71亿元,同比增长47.19%;电动化产品销售额增长超 200%;数智化方面,三一重工上榜“全球50家聪明公司”,长沙18号工厂通过“灯塔工厂”认证。

在三一重卡智能工厂,960多台智能工业机器人配合工人作业,最快4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搭载整车智能系统的重型卡车。

“中国的工程机械不只是产品好、技术先进,服务也是全球最好的。”对于未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信心满满,“中国的工程机械在国内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各种工况条件都碰到过,很多装备都能够满足需要。经过中国市场考验的工程机械,将来在国际上一定能大显身手。”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